演出丨茱莉亚弦乐四重奏与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音乐会

2023-03-06 11:58 • 阅读 404
演出信息茱莉亚弦乐四重奏与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音乐会演出时间:11月14日 周四 19:30演出地点:天津大剧院 音乐厅演出时长:约105分钟(含一次中场休息)曲目单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 (1933-)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二重协奏曲(2010)何为,小提琴张达寻,低音提琴Krzysztof PENDER

演出信息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

与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音乐会

演出时间:11月14日 周四 19:30

演出地点:天津大剧院 音乐厅

演出时长:约105分钟(含一次中场休息)

曲目单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 (1933-)

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二重协奏曲(2010)

何为,小提琴

张达寻,低音提琴

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

Duo Concertante for Violin and Double Bass (2010)

Wei He, Violin

DaXun Zhang, Double Bass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1833-1897)

G大调第二弦乐六重奏,作品36号

I.不太快的快板

II.谐谑曲—不太快的快板—诙谐的急板

III.柔板

IV.较快板

纪尧姆·苏特,小提琴

朱莉娅·格伦,小提琴

罗杰·塔平,中提琴

希拉·布朗,中提琴

阿斯特丽德·施文,大提琴

金兗珍,大提琴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String Sextet No. 2 in G Major, Op. 36

I.Allegro non troppo

II.Scherzo – Allegro non troppo – Presto giocoso

III.Adagio

IV.Poco allegro

Guillaume Sutre, Violin

Julia Glenn, Violin

Roger Tapping, Viola

Sheila Browne, Viola

Astrid Schween, Cello

Yeonjin Kim, Cello

—— 中场休息 | Intermission ——

安东宁·德沃夏克 (1841-1904)

A大调第二钢琴五重奏,作品81号

I.从容的快板

II.杜姆卡:流动的行板

III.谐谑曲(富里安特):非常迅速地

IV.终曲:快板

王笑寒,钢琴

阿雷塔·茹拉,小提琴

罗纳德·科佩斯,小提琴

罗杰·塔平,中提琴

阿斯特丽德·施文,大提琴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

Piano Quintet No. 2 in A Major, Op. 81

I.Allegro, ma non tanto

II.Dumka: Andante con moto

III.Scherzo (Furiant): molto vivace

IV.Finale: Allegro

Xiaohan Wang, Piano

Areta Zhulla, Violin

Ronald Copes, Violin

Roger Tapping, Viola

Astrid Schween, Cello

*曲目及顺序以演出当日为准

曲目介绍

潘德列茨基:小提琴与低音提琴二重协奏曲

Penderecki: Duo Concertante for Violin and Double Bass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无疑是当代波兰音乐的元老级人物。他在青年时代就因《广岛受难者的挽歌》而成名。这是一部先锋派的弦乐作品,几乎全部使用非传统技法演奏,是波兰“音色音乐”流派的代表作,至今仍能在音乐史教科书中见到。之后,潘德列茨基的音乐风格发生了一些转变,基本上摒弃了这种技法。近几十年来,他转而采用了新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高产,且作品体裁非常丰富。这首短小的《小提琴与低音提琴二重协奏曲》是一部近期作品,是潘德列茨基为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所写的几首作品之一。作品形式较为自由,大体上采用慢-快-慢-快的结构。开头的慢乐段采用自由节拍,两件乐器相互对话,但音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以八声音阶(全音和半音交替)作为参照点。随后进入一段生硬粗暴的谐谑曲,两位演奏者都有足够的空间炫技。接下来是开头慢乐段的短暂再现,两件乐器在这里互换了角色,紧接着是一小段快速的谐谑曲的重现。尾声的最后几个小节要求小提琴家在琴桥的后方拉奏,而低音提琴手则要用膝盖敲响琴身,用手拍击琴弦。这或许是作曲家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向自己青年时代所做的先锋派音乐试验致意,毕竟除了结尾之外,这首作品还是相当传统和常规的。

——

Krzysztof Penderecki, unarguably the “elder statesman” of present day Polish music, achieved early fame for his 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an avant-garde piece for string orchestra composed almost entirely using non-traditional playing techniques, and a representative piece of the Polish “sonorist” school. Penderecki’s subsequent stylistic evolution, however, saw him for the most part leave such techniques far behind, and in recent decades he has settled into a neo-Romantic manner in which he has been quite prolific, working in a wide variety of genres. This short Duo concertante for violin and double bass is a recent work, one of a handful of pieces Penderecki has written for the well-known violinist Anne-Sophie Mutter. Relatively free in form, it follows a loosely slow-fast-slow-fast structure. The opening slow section is a metrically free, unsettled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instruments, making use of the octatonic scale (alternating tones and semitones) as a point of reference. This is followed by a gruff sort of scherzo, in which both performers are given ample opportunity for virtuosic display. Next comes a short reprise of the opening slow music, this time with the instrumental roles reversed, followed by an abbreviated restatement of the fast scherzo music. The coda’s final few bars ask the violinist to play behind the bridge of the instrument and the bassist to bump the instrument with their knee and strike the strings with their hand, perhaps a humous look back at the composer’s youthful avant-garde experimentation in this otherwise quite straightforward and traditional composition.

勃拉姆斯:G大调第二弦乐六重奏,作品36号

Brahms: String Sextet in G Major, No. 2, Op. 36

勃拉姆斯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弦乐四重奏这一题材上摆脱贝多芬的影响,于是他为五件、六件乐器的组合创作了一些弦乐室内乐作品,这些都成了他重要的大部头作品。其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他在追溯莫扎特、舒伯特和门德尔松的传统。增加的一件或两件乐器为音乐既增添了力量和响度,也丰富了内涵。这首作品是勃拉姆斯的两首弦乐六重奏中的第二首,在这之后又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又创作了两首弦乐五重奏。

这首六重奏的第一乐章,表面上看似乎很开阔,实际上盘根错节,结构非常紧密。勃拉姆斯的作品往往如此。其主要动机由两个上行的五度构成,中间有一个半音分隔,这使得音乐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尖锐的色彩。随后,摇曳的半音一直在背景中延续,不断强化这种色彩。第二主题阳光一些,也更具歌唱性。之后进入展开部,主要是对开头的五度及半音构成的动机进行展开。而后第一主题再现,加入了新的对位元素(用拨弦演奏),这也是舒伯特常用的手法。

六重奏的第二乐章一反常态,没有用常见的谐谑曲—三声中部的配对。第一段尽管不算很抒情,但也很慢,而中段转快,节奏充满力量。第一段同时还充满了神秘感,大量运用异域风情的装饰音和变化莫测的半音化和声。中段的三声中部从这种阴郁的气氛中突然爆发,三拍子与二拍子的转换摇曳多姿,使情绪变得明朗许多。第一段的再现延续着这种步调进行,最后突然转入尾声结束。

六重奏的第三乐章是一组E小调的变奏,不过这组变奏很不一般。勃拉姆斯没有使用惯常的简单旋律作为起点,而是从一开始就使用了一段盘根错节、色彩丰富、十分丰满的复杂主题。而且,从第一个变奏的开头,他就把这个主题远远抛开。后续的各个变奏在第一个主题那些未解决的半音化和声和不协和音的基础上构建,形成各种不同的织体。而在整个乐章将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终于转入了一种宁静,在庄严的E大调上得到解决。

六重奏的最终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尽管在展开关系上仍与前几个乐章保持关联,而且对位精巧,但与前几个乐章相比,这个乐章显得生机勃勃,更加通透。大部分段落的半音化和声也没有那么丰富。其起始主题安静而高贵,开头是一段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调式独特。乐章短小的展开部正是以此为素材写成的一段赋格。第二主题延续了第一主题的轻松氛围,而忧郁的半音化和声在尾声部分的开头短暂地投下些许阴霾,第一乐章的第一个动机意外地在这里重新闪现,很快又被驱散,作品的结尾洋溢着单纯的热情。

——

Seeking to escape the Beethovenian resonances of the string quartet, Brahms composed some of his most substantial works of string chamber music for ensembles of 5 or 6 instruments. Such works have a distinguished tradition going back to Mozart, Schubert, and Mendelssohn, the additional instrument(s) providing the music with an additional strength of sonority and richness of inner voices. This is the second of Brahms’s two string sextets, which were followed much later in his career by two string quintets.

The sextet’s first movement, despite its apparent spaciousness, is nevertheless very tightly wound, as is usual with Brahms. Its primary motive, consisting of two ascending fifths separated by a semitone, imbues the music with a pungent element of chromaticism from the very outset, the effect of which is only intensified by the persistent, wobbling semitone in the background. After a sunnier and more song-like second theme, the development is for the most part concerned with an intense working out of the initial fifths motive paired with the wobbling semitone. Much of the recapitulation of the initial theme that follows is layered over with a new contrapuntal element (here played pizzicato), recalling a frequent practice of Schubert.

The second movement of the sextet reverses the usual polarity of the scherzo-trio pairing: the initial section is, if not exactly lyrical, at least slow, while the middle section is quick and full of rhythmic vigor. The first section is enigmatic in other ways as well – it is replete with exotic ornamentation and slithering chromaticism. The central trio bursts forth unexpectedly from this shadowy music in a riot of swinging hemiolas, considerably brightening the mood. The reprise of the initial section continues apace, rounded off by a surprisingly abrupt coda.

The sextet’s third movement is a set of variations in E-minor, albeit a rather unusual one. Rather than the usual simple point of departure for later elaboration, Brahms’s theme is already knotty, chromatic, and highly developed from the outset. What’s more, it is immediately left far behind at the outset of the first variation. The subsequent variations only build on the unsettled chromaticism and dissonance of the initial theme, featuring a wide variety of different textures. Over the movement’s final pages, however, the music finally achieves a kind of serenity, settling into a resigned E-major.

The sextet’s sonata form finale, while still developmentally involved and contrapuntally intricate, is nevertheless more effervescent and transparent than the previous movements, and for the most part less chromatic. It’s initial subject, quietly noble in character, is preceded by a bubbling sixteenth note figure with a peculiar modal flavor that later serves as fodder for a fugal treatment in the movement’s short development section. The finale’s arching second subject continues in the same easygoing vein. Chromatic shadows temporarily descend at the outset of the coda, when the initial motive from the first movement makes a brief and unexpected return, but they are quickly dispelled, and the work ends in pure exuberance.

德沃夏克:A大调第二钢琴五重奏,作品81号

Dvořák: Piano Quintet No. 2 in A Major, Op. 81

德沃夏克是他那个年代最全能的作曲家之一。无论是李斯特式的交响诗,还是勃拉姆斯式的室内乐,他都驾轻就熟,在那个时代的审美鸿沟之上架起一座难得的桥梁。尽管德沃夏克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末最多产的室内乐作曲家之一,但他的室内乐作品中却鲜少使用钢琴。不过,他的两首钢琴室内乐作品——“杜姆卡”钢琴三重奏和这首钢琴五重奏却是室内乐音乐会的常客。

尽管人们认为,给德沃夏克的室内乐创作带来最直接影响的是勃拉姆斯,但这首钢琴五重奏的第一乐章却带有浓厚的舒伯特的味道。持续的抒情性、音乐语汇的宽广度,以及大小调转换带来的忧郁气氛都像极了维也纳乐派的早期大师舒伯特。第一主题温暖逍遥,不疾不徐地展开,宽广的一大段乐段自成一体。中音小调的第二主题更为深沉,思绪万千,但情绪上同样是轻松的。展开部虽然偶有节奏紧凑的地方,但主体仍然延续着歌唱般的基本风格。本乐章的再现部运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和声手法,用宏大有力的方式重现了第一主题。

五重奏的第二乐章是“杜姆卡”,一种斯拉夫民歌,主要特点是情绪的突变。德沃夏克著名的钢琴三重奏也正是以此为名。这首杜姆卡非常开阔,采用一种回旋曲式,或者说是对称的拱形结构(ABACABA),伴随着最初的民歌主题的不断重现。主旋律第一次出现时由中提琴演奏,非常深入人心,情绪上富于叙事性,随后的每一次重现都会发生一些精妙的变化。几段对比乐段时而温柔,时而充满力量。

第三乐章题为“富里安特”,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波西米亚舞曲,在德沃夏克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大多和在这首作品中一样,出现在谐谑曲的位置。这首“富里安特”舞曲采用简单的三段体结构,比前两个乐章短很多,中间乐段的“三声中部”以第一部分的主题为基础,快速而巧妙地推进。最后的第四乐章也较短小,采用紧凑的奏鸣曲式,两个主题昂扬自信,展开部是一段精巧的赋格。其中最吸引人的段落是乐谱最后几页上出现的令人意外的严肃和沉重,仿佛时间停止,让作品完结于一种内省式的氛围中。

——

Dvořák was one of the most versatile composers of his time – as at home in the Lisztian symphonic poem as he was in Brahmsian chamber music, uniquely bridging the much-contested aesthetic divides of the era. While his output of chamber music is one of the most substantial of any major composer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only a handful of these works include the piano. Nevertheless, two of these pieces, the well-known “Dumky” Piano Trio as well as this Piano Quintet, have become warhorses of the chamber music repertoire.

Although Dvořák’s most direct influen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chamber music is usually thought of to be Brahms, this quintet’s first movement recalls the spirit of Schuber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 its sustained lyricism, breadth of utterance, and the melancholy play between major and minor tonalities all recall the earlier Viennese master. Its warm, easygoing first subject unfolds leisurely, over a broad paragraph with its own complete shape. The second subject in the mediant minor, while more wistful, is similarly laid back in tone. Even the development section, a few moments of rhythmic intensity notwithstanding, remains for the most part in this same, song-like mode. The movement’s recapitulation is achieved through a wonderfully unexpected harmonic sleight of hand, culminating in a grand, forceful restatement of the primary theme.

The quintet’s second movement is a “dumka,” a kind of Slavic folk ballad characterized by sudden shifts in mood which also lent its name to Dvořák’s famous trio. This dumka unfolds spaciously in a kind of rondo form, or perhaps a symmetrical arch (ABACABA), with frequent returns to the initial ballad theme. The main melody, spellbinding and narrative in mood, is at first heard in the viola, and is ingeniously varied on each subsequent restatement. Contrasting sections are at turns tender and vigorous.

The third movement is entitled “furiant,” an energetic Bohemian dance which was a regular point of reference for Dvořák, often standing in as here for the traditional scherzo. A lightweight ternary affair, this movement is a good deal briefer than the preceding two, and its gentle central “trio” is shot through with witty references to the initial section’s main theme. The quintet’s finale is also relatively short, a compact sonata form movement sporting two perky themes and a deft fugal development section. Its most fascinating passages are the moments of unexpected, rapt solemnity which intrude on the closing pages of the movement, seemingly suspending time and ending the work on an introspective note.

曲目介绍由尼科洛·安森博士撰写。

Program Notes by Dr. Niccolo Athens.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

Juilliard String Quartet

成立于1946年,茱莉亚弦乐四重奏不断为全世界的听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2019-20乐季,除了每年参加的底特律及费城的室内乐协会所举办的活动,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将前往阿姆斯特丹、维也纳、芝加哥、纽约、旧金山、新奥尔良及萨拉索塔以及更多其他地点举办音乐会。茱莉亚弦乐四重奏还会到访新成立的天津茱莉亚学院举办大师课。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委约著名的德国作曲家Jörg Widmann创作两部四重奏曲目,计划于2020-21乐季首演。计划同时上演的还有近期首演的Lembit Beecher的作品《One Hundred Years Grows Shorter Over Time》。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有着非常丰富的录音曲库。2019-20乐季,茱莉亚弦乐四重奏的新唱片将由索尼音乐发行,包含贝多芬、巴托克及德沃夏克的作品。2018年秋季,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发行了包含Mario Dvidovsky于2016年创作的《Fragments》及贝多芬所创作四重奏,Op. 95, 以及巴托克第一四重奏,同样由索尼发行。茱莉亚弦乐四重奏所完成的巴托克、勋伯格、德彪西、拉威尔及贝多芬四重奏作品的录音均获得格莱美奖。2011年茱莉亚弦乐四重奏成为第一支获得美国国家录音与科学学会所颁发终生成就奖的古典音乐团体。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的成员皆为具有声名的教师,在巡演中会举办大师课及公开排练。茱莉亚弦乐四重奏是茱莉亚学院的驻院四重奏。

——

Founded in 1946, the Juilliard String Quartet (JSQ) continues to inspire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The 2019-20 season brings JSQ to concerts in Amsterdam, Vienna, Chicago, New York, San Francisco, New Orleans, and Sarasota, among others, in addition to their annual appearances at the chamber music societies of Detroit and Philadelphia. The quartet also visits the newly-established Tianjin Juilliard School, giving master classes. The JSQ has commissioned Jörg Widmann to write two quartets for the ensemble to premiere in 2020-21, and recently premiered One Hundred Years Grows Shorter Over Time by Lembit Beecher.

Adding to the celebrated discography, an album of works by Beethoven, Bartók, and Dvořák is set to be released by Sony Classical during the 2019-20 season. In 2018, the JSQ released an album on Sony featuring the world premiere recording of Mario Davidovsky’s Fragments (2016), together with Beethoven’s Quartet Op. 95 and Bartók’s Quartet No. 1. The quartet’s recordings of the Bartók and Schoenberg Quartets, as well as those of Debussy, Ravel and Beethoven, have won Grammy Awards, and in 2011 the JSQ became the first classical music ensemble to receive a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Recording Arts and Sciences.

Devoted master teachers, the members of the Juilliard String Quartet offer classes and open rehearsals when on tour. The JSQ is string quartet in residence at Juilliard.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成员简介

阿雷塔·茹拉

Areta Zhulla

希腊小提琴家阿雷塔· 茹拉近期被希腊国家评论家协会评选为“年度青年艺术家”。她曾获得著名的Triandi职业生涯奖金,并获得过Tassos Prassopoulos基金会大奖。2018年她以第一小提琴的身份加入了茱莉亚弦乐四重奏。茹拉作为独奏家及室内乐音乐家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及亚洲的卡耐基音乐厅、巴黎卢浮宫礼堂、爱丽丝·塔利音乐厅、肯尼迪中心、大都会博物馆及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等音乐厅均有过登台演奏。作为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的成员,她同伊扎克·帕尔曼、米歇尔·普拉森、平查斯·祖克曼、加里·霍夫曼、吉尔伯特·卡利什、科林·卡尔及克利夫兰四重奏、埃莫森四重奏与卡瓦尼四重奏等团队成员都有过精彩合作。茹拉任教于茱莉亚学院的大学预科部,教授小提琴及室内乐,并在“帕尔曼音乐项目”教授室内乐并兼任“帕尔曼——创世小提琴项目”的艺术总监。茹拉在茱莉亚学院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她曾师从于伊扎克·帕尔曼、凯瑟琳·乔、平查斯·祖克曼、帕廷卡·科佩克及莱夫特·茹拉。

罗纳德·科佩斯

Ronald Copes

©Rosalie O'Connor

小提琴家罗纳德·科佩斯担任Sunriver节日乐团、奥柏林交响乐团和密歇根大学爱乐乐团的首席。同时,他也在卡萨尔斯节日乐团、纳什维尔交响乐团、马尔伯勒节日乐团担任第一小提琴。他的足迹遍及多个艺术节,如科罗拉多艺术节、圣路易斯-奥比斯波莫扎特艺术节、卡梅尔巴赫音乐节、坦格伍德艺术节、Roundtip艺术节、克尼塞尔音乐厅艺术节, 切尔滕纳艺术节, 百慕大艺术节和奥林匹克艺术节。1997年,科佩斯成为了茱莉亚弦乐四重奏的一员。他还是邓斯缪尔钢琴四重奏、洛杉矶钢琴四重奏、Just Two组合、蒙特斯托弦乐四重奏和奥杜邦弦乐四重奏的前成员。他曾与马尔伯勒音乐节日乐团和马尔伯勒之音进行巡回演出。他曾为CRI、克莱维尔, 奥夫温、新世界, 音乐大师, 音乐协会、匹克威克和当代大师合集等厂牌录制过唱片。科佩斯自1987年开始担任克尼塞尔音乐厅艺术节的教师并于1997年成为了茱莉亚学院教师团队的一员。他曾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坦格伍德、西部音乐学院、密歇根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玛丽伍德学院。他曾在Meadowmount音乐学院学习,于奥伯林音乐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并于密歇根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

罗杰·塔平

Roger Tapping

中提琴家罗杰·塔平于2013年加入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并成为茱莉亚教师团队的一员。在这之前,他是屡次获奖的Takács四重奏的成员。这个组合三次获得留声机奖和一次格莱美奖。塔平经常在阿斯本音乐节、陶斯四重奏学校及伦敦市政厅音乐学院授课。

塔平曾任教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授中提琴,并负责室内乐项目。他还曾任教于朗尼学院及波士顿音乐学院。他曾在夏天参与伊扎克·帕尔曼的室内乐工作坊、坦格伍尔德弦乐四重奏研讨会及Yellow Barn音乐节的活动。他还在美国及加拿大的许多音乐节及音乐学院举办中提琴及室内乐大师课。塔平生于英格兰,曾是英国著名四重奏Allegri四重奏的成员。他曾在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任教,担任London Mozart Players的首席中提琴,并且是英格兰室内乐团的一员与欧洲室内乐团的创始成员之一。塔平师从Margaret Major与Bruno Giuranna,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曾获颁匈牙利共和国骑士十字勋章,获颁诺丁汉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且是伦敦市政厅音乐学院的研究员。

阿斯特丽德· 施文

Astrid Schween

©Steve J.Sherman

2016年9月,大提琴家阿斯特丽德· 施文接替乔尔·克罗斯尼克,成为茱莉亚弦乐四重奏的一员,并加入茱莉亚学院教师团队。施文作为独奏家的首秀是同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登台演出。她参与过马尔伯勒音乐节及在阿尔德堡举办的William Pleeth大师课。作为青年音乐家之时,她接受过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及Guarner、Borodin、La Salle、Amadeus、Alban Berg、Galimir、帕格尼尼、布达佩斯等四重奏团队成员的指导。施文曾任教于马萨诸塞大学、哈特音乐学院、霍利诺克山学院及因特拉肯艺术中心。除了与茱莉亚四重奏录制的作品,她作为独奏家录制了戈登·格林的作品,并同波士顿三重奏合作录制唱片,由JRI及Centaur等公司发行。施文曾是Lark四重奏的一员,期间获得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瑙姆堡室内乐奖及俄罗斯肖斯塔科维奇国际弦乐四重奏大赛的金牌。Lark四重奏录制了许多备受称赞的唱片,由Arabesque、Decca/Argo、新世界、CRI及Point等公司发行。他们委约了大量作品,并在Mostly Mozart、Schleswig-Holstein及Lockenhaus等音乐节演出。施文在茱莉亚学院完成学士及硕士学习并获得学位,师从于Harvey Shapiro、Leonard Rose,、Channing Robbins及Ardyth Alton。她的老师还包括Jacqueline Du Pré及Bernard Greenhous。

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

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由天津茱莉亚学院的杰出教师团队组成,是具有国际水准的室内乐团。

作为天津茱莉亚学院的常驻乐团,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拥有一批世界上最优秀的古典音乐艺术家。他们是独奏艺术家,也是北美、欧洲和亚洲一些屡获殊荣的室内乐组合及顶级管弦乐团的前成员。

这些成就斐然的音乐家们济济一堂,结合国际多元文化背景,呈现精彩纷呈且引人深思的曲目。其配置包含弦乐、木管、铜管、竖琴、打击乐及钢琴,满足不同类型室内乐编制的多样化曲目编排,以飨观众。

这支备受期待的新生室内乐团即将开启首个演出季,其巡演足迹将遍及中国、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地,并将于京津两地定期推出系列音乐会。

本场演出

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成员简介

钢琴:

王笑寒

钢琴家王笑寒同台演出过的乐团包括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等。作为独奏家,他曾登台巴伐利亚爱乐广播大厅、俄罗斯柴科夫斯基音乐厅、以色列曼恩音乐厅等。王笑寒还曾在多个音乐节举办独奏音乐会,如美国Ravinia 音乐节、德国贝多芬音乐节、以色列鲁宾斯坦音乐节,并应邀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二十世纪百位伟大的钢琴家”系列音乐会。

王笑寒的作品《遗失的日记》《村趣》《画意》等屡获佳奖。他曾在包括德国慕尼黑 ARD 国际音乐比赛、美国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德国波恩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等众多钢琴大赛中获奖。他还录制了多张 CD,与 Helmut Müller-Brühl 指挥的科隆室内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现场录音由 Naxos唱片公司出版发行。2015年的专辑,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现场演出,由奥地利Bravo Artists唱片公司出版发行。

王笑寒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了音乐学习,先后师从金爱平、李其芳、周广仁等著名钢琴教授。他曾就读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师从于阿里·瓦迪与马蒂雷卡利奥教授,2010年以该校历史上唯一满分的佳绩毕业,获博士学位。

2012年,王笑寒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还担任中国北京“亚瑟·鲁宾斯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及“新加坡国际钢琴比赛”艺术总监。王笑寒于天津茱莉亚学院任教,教授钢琴。

小提琴:

何为

何为,美籍华人小提琴演奏家。何为曾在上海、东京、洛杉矶、奥斯陆、西雅图、首尔、香港、新加坡、北京、檀香山及旧金山等全世界的许多主要城市举办独奏和室内乐重奏音乐会。同他合作过的室内乐艺术家和团体主要有Robert Mann、Bonnie Hampton、康科德弦乐四重奏、弗朗西斯科钢琴三重奏等。何为曾获得1996年Yellow Spring and Carmel国际室内乐比赛的最高奖。就职于旧金山交响乐团期间,何为随团演出及巡演两个乐季。对于现代音乐有独特的兴趣,何为同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首席演奏员们共同创建了“桥”室内乐大师重奏组 (Bridge Chamber Virtuosi)。

何为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授十七年,并担任弦乐系主任。他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上频频获奖,并常作为独奏者和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合作。何为常在亚洲, 欧洲和美国的音乐学院开展大师课。他还担任过美国富布莱特高级专家。

何为七岁学琴,考入川音附中后,师从陈文源教授。1991年何为获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师从于Engene Gratovich教授,并同Paul Olefsky教授和Heasook Rhee教授学习室内乐。何为在旧金山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师从Mark Sokol与Camilla Wicks。何为现任天津茱莉亚学院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并教授小提琴及室内乐课程。

小提琴:

纪尧姆·苏特

纪尧姆·苏特获得意大利阿尔贝托·库尔奇国际小提琴比赛和慕尼黑ARD国际钢琴三重奏大赛双料冠军的时候年仅18岁。如今,苏特已获得古典音乐界的多个最高奖项与荣誉,包括Fischoff室内乐比赛一等奖和欧洲多个室内乐竞赛最高奖项等。1999年,他荣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学骑士荣誉。

他曾与内尔森·弗莱雷、林恩·哈勒尔、加里·霍夫曼、莱昂尼达斯·卡瓦科斯、马友友、让-克劳德·贝内第、米歇尔·波特、帕斯卡尔·拉厄和耶胡迪·梅纽因合作,在世界上许多最负盛名的场馆演出。1986年,苏特成立了"Wanderer"三重奏组合,1996年他成为伊萨伊四重奏组合的首位小提琴手。苏特熟练掌握的曲目超过500余首。他与妻子金庆熙-苏特组成了小提琴和竖琴二重奏,该组合在演奏中不断探索并深化其现有曲目。苏特与索尼古典唱片和迪卡唱片等众多唱片公司均有录音合作。

苏特出生于法国,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和科隆音乐学院求学。他在巴黎城市学院担任弦乐四重奏课程教授一职已有10年。自2008年起,他还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厄伯·阿博特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兼弦乐室内乐总监。苏特在天津茱莉亚学院任教,教授小提琴及室内乐课程。

小提琴:

朱莉娅·格伦

朱莉娅·格伦(葛瑞琳)是一位小提琴独奏家及室内乐音乐家。她于近期登上了众多国际知名 的演奏厅的舞台,包括爱丽丝·塔利音乐厅、桑德斯剧院、乔丹音乐厅、北京音乐厅、上海音 乐厅等。格伦同纽约新音乐室内乐团、Mimesis 室内乐团及新英格兰独奏家等合作演出。作为一名巴洛克小提琴家,她同William Christie、Kristian Bezuidenhout、Monica Huggett、Jeanne Lamon和Masaaki Suzuki等均有过合 作。2016年,格伦呈献了Milton Babbitt所作 小提琴协奏曲的世界首演,赢得评论界的广泛称赞。朱莉娅·格伦对于探索及分享中国的音乐与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运用她在语音学及汉语上的专业能力在中国音乐的理论及演奏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她的博士论文题为《音调的听觉:中国现代音乐分析及演奏的语音学方法》。她近期在上海哈佛中心、汉堡音乐及戏剧学院、哈佛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及茱莉亚学院就自己的成果举办了讲座与演出展示。格伦目前是茱莉亚学院本科、预科及进 修部门(夜校)的教师。格伦2018年从茱莉亚学院 C.V. Starr 博士项目毕业,师从林以信及Cynthia Roberts。她2013年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取得音乐硕士学位,师从James Buswell。她 2012 年在哈佛完成了语言学的本科学习。格伦任教于天津茱莉亚学院,教授小提琴及音乐理论课程。

中提琴:

希拉·布朗

中提琴家希拉·布朗的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多地,并在近期被授予William Primrose纪念独奏家的称号。她作为中提琴独奏同茱莉亚管弦乐团、基辅爱乐乐团、新世界交响乐团等合作演出,并同纽约女子室内乐团共同登上卡耐基音乐厅。她同当代许多作曲家合作独奏及室内乐曲目,包括William Bolcom, Krystof Oenderecki, Joan Tower和Gabriella Lena Frank。布朗是Fire Pink三重奏、Gotham四重奏的成员,也是Arianna及Pellegrini等弦乐四重奏的成员。她同Shmuel Ashkenazy、Colin Carr、Aretha Kuerti、Ruth Laredo、Joseph Robinson、Arnold Steinhardt、Richard Stolzman合作演出,并同Guarneri、Vermeer、Brentano、Audubon和Calidore等四重奏的成员合作,同Diaz三重奏也有过合作。

希拉·布朗在特拉华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大学艺术学院担任过副教授,曾在密苏里圣路易斯大学、杜克大学、纽约大学及田纳西大学任教。布朗在首尔国立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吕贝克音乐学院、利奥波德·莫扎特学院、曼哈顿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克利夫兰音乐学院、伊士曼音乐学院等知名学府举办过大师课。布朗曾在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地区,为成立不久的伊拉克国家青年交响乐团担任教授。布朗是美国中提琴协会理事会的成员。她曾在纽约大学Karen Tuttle工作坊、班夫艺术与创意中心、西方音乐学院、Jeunesses Musicales、坦格尔伍德音乐中心和加利福利亚夏季音乐节等授课和演出。

布朗从茱莉亚学院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在莱斯大学的Paul Katz弦乐四重奏项目攻读了研究生学位。布朗在天津茱莉亚学院任教,教授中提琴。

大提琴:

金兗珍

大提琴家金兗珍曾在肯尼迪中心、柏林音乐厅、首尔艺术中心、三得利音乐厅等地演出。她是K三重奏组合的一员,同时也是韩国画音室内乐团和首尔精艺室内乐乐团的一员。金兗珍曾参加多个音乐节,如阿斯本音乐节、蒙特塞托音乐节、奥地利维也纳音乐研讨会、瑞士西昂音乐学院、宫崎骏音乐节、日本MMCJ音乐节和韩国活泼音乐节等,并与艾萨克·斯特恩、约瑟夫·卡利斯坦、克里斯托弗·哈丁、亚伦·贝罗夫斯基、保罗·舍菲尔德和李京善合作演出。

她是密歇根大学和奥伯林音乐学院的客座讲师,同时也是福尔曼大学兼职教授并曾受聘担任阿比林音乐节、马德兰岛音乐节和琉森音乐节艺术教员。她在茱莉亚学院、卫奇塔州立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肯特州立大学和蔚山大学均开设过大师班。金兗珍曾在安娜堡交响乐团、迪尔伯恩交响乐团、韩国城南爱乐乐团、忠北爱乐乐团和国家剧团管弦乐队担任首席客座大提琴。她还曾是西北印第安纳交响乐团和亚洲青年交响乐团副首席。

金兗珍先后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音乐学士)、日本桐朋学园、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音乐硕士)和密歇根大学(音乐艺术博士)求学,师从Chung-Shim Baek、Dong-Oo Lee, Ji-sook Shin、Ko Iwasaki和理查德·亚伦。金兗珍任教于天津茱莉亚学院,教授大提琴。

低音提琴:

张达寻

低音提琴家张达寻以独奏家的身份与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圣卢克交响乐团、东京交响乐团、埃德蒙顿交响乐团和太平洋交响乐团等优秀交响乐团均有合作演出并在美国、加拿大、巴拿马、日本、韩国和中国多次举办独奏会。作为一位室内音乐家,张达寻曾应邀参加过拉荷亚夏日音乐节、门洛音乐节、山中弦乐节和温哥华燃烧夏日音乐节。他在“丝绸之路”演出计划中参加了大量演出,同时,张达寻还是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的一员。

张达寻所获荣誉包括艾弗里·费舍职业奖学金、国际青年音乐艺术家奖、拉荷亚音乐协会奖、新英格兰交响乐团独奏奖、弗格斯奖、2003年WAMSO大赛、国际低音提琴协会独奏大赛,以及美国弦乐教师协会全国独奏大赛特等奖。他的多张唱片已录制发行,如独奏专辑《巴赫入门》和专辑《Ditto》等,他还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合作录制了《普莱斯勒联想》以及与马友友及其丝绸之路合奏团合作的两张专辑《芝加哥·丝路之旅》和《新·丝路传奇》。

张达寻从9岁起学习乐器,11岁进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之后又进入美国因特劳肯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并获得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家文凭。他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任教。张达寻现于天津茱莉亚学院任教,教授低音提琴。

购票信息

原价:100/220/330/450元

优惠价:80/180/280/380元

观众须知

完美的演出离不开优秀观众。

优秀观众是这样养成的:

预习

观演前预先聆赏相关录音录像,了解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成就,以便获得更好的现场感受。

守时

不迟到。万一迟到,请您遵守剧场的有关规定,等待曲间按照场务人员的指引,轻声入场就近入座。

不早退。万一有急事必须提前离场,尽可能无声、溜边儿,以不打扰演出和观众为准则。

着装

仪容整洁,典雅正装最好,日常服装也行,不要过于休闲。不宜穿背心、短裤、拖鞋入场。

禁止携带

场内禁止携带食品、饮料,剧院会提供专门寄存食品、水的地方。大件行李可寄存至服务台。

对号入座

入场后请对号入座,找不到座位可以咨询场内工作人员。演出开始后请勿随意走动。

保持安静

手机静音或关闭。观演时凝神聆听,万一咳嗽要尽量小声。不吃东西、喝水、聊天。

作为家长,提前教给孩子剧场规则,观演时悉心管教,不放任其吵闹奔跑。

请您不要携带1.2米以下儿童入场。(特殊场次请凭票入场)

严禁摄像

为了尊重艺术家们的艺术成果以及知识产权,演出期间请收起您的相机,不要拍照,谢幕期间可以拍照,同时剧院有专业摄影师,会将精美剧照分享。

适时鼓掌

一首作品完成表演后给予音乐家热情掌声,以示赞赏和感谢。

分成若干部分(乐章)的大型作品,各乐章间的短暂静默也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因此不在乐章中间随意鼓掌或喝彩,以免破坏艺术氛围。

规定曲目完成后,可以长时间热烈鼓掌恳请返场。

全部演出结束后,用掌声将音乐家送回后台,而非自行匆匆离席。

本文由本地通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eijing.bdtong.com.cn/lvyou/40379.html